大家都在搜

【以案说险】眼见≠为实,视频通话也不一定为真



  近年来,随着AI深度合成技术的迅速发展,通过“AI换脸”“AI换声”等技术冒充熟人诈骗钱款的新型网络诈骗手法开始出现。这种利用AI技术融合他人面孔和声音、制造逼真的合成图像来实施的诈骗,呈现手段愈发多样、门槛大幅降低、辨别难度加大等特点。

  一、案例回顾

  近日,一名客户李先生火急火燎地来到民生银行厅堂,说是要马上通过自己的对公账户转账100万。客户焦急的言语引起了大堂工作人员的注意,于是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,工作人员着重与客户核实转账原因。原来李先生的好友突然通过微信视频联系他,好友称自己目前在外地投标,需要缴纳100万元保证金,且需要公对公账户过账,所以想借李先生公司账户转账。好友向李先生要了银行卡号,并声称已经把钱转到李先生账户上,还把银行转账凭证截图通过微信发给了李先生。基于视频聊天信任的前提下,李先生没有核实钱是否到账,就马上前往银行转账。凭借多年金融从业的敏锐判断,工作人员认为李先生可能遭遇到“AI视频诈骗”,于是让李先生先查询一下好友的转账是否已经到账。李先生一查,发现账款确实没有到账,随机与好友电话确认,好友却说根本没有这件事情。此时,李先生才恍然大悟,对工作人员连连感谢:“还好有你们,不然我就遭受损失了,真的太谢谢你们了!”

  二、案例分析

  所谓“AI换脸”,实际上是通过精准识别人脸图像,提取关键面部特征,并利用深度合成技术将这些特征与目标人脸图像进行匹配、替换、融合。在此基础上,通过背景环境渲染和合成声音的添加,生成看起来非常真实的虚假视频。这一技术也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于“眼见为实”的传统认知。此案例中,李先生就是遭遇了“AI换脸”诈骗,导致所谓“好友”打来视频聊天时,让李先生信以为真,放松警惕,差点落入诈骗分子的陷阱。

  三、风险提示

  1、多方核实,确认身份

  认真核实身份信息,对亲朋好友发来的包含转账汇款、提供个人信息、提供短信验证码等涉及重要决策或敏感信息的请求时,应保持高度警惕,并通过更换渠道如电话、视频提问等方式多重确认对方身份。

  2、保护信息,拒绝诱惑

  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,特别是警惕需要录入个人信息的非正规软件,如走路赚钱、刷单兼职APP等。在开启“定位服务”、输入“身份证号”或是录入“人脸识别信息”、“指纹识别信息”等个人生物信息时一定要慎之又慎;发现APP过度、强制收集个人信息时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举报。此外,还应妥善设置个人社交账户的浏览权限,不过度公开或分享涉及个人信息的动图、视频等,对不明平台发来的广告、中奖、交友等链接提高警惕,不随意填写个人信息,不轻易向陌生人开启手机屏幕共享。

  3、相互提示,共同预防

  对身边的亲友多加提醒,互相交流,共同应对新型AI骗局。对新兴AI技术不了解不敏感的中老年人往往成为AI换脸诈骗的潜在受害者,广大消费者在对身边的这类人群加强常规反诈提示的同时,也要注意揭示不法分子的新手段:视频电话眼见、耳听未必属实;勿与陌生人视频通话,个人信息切不可轻易对外提供,共同提高风险防范意识,保护个人信息安全。




上一篇:中国平安退保电话揭秘:如何慧眼识破“代理退保”骗局
下一篇:返回列表
静音咖啡和听力受损的咖啡师
中国副总理会见美国参议员
中国的铁路网络跨越13.1万公里
紫禁城让人们感受到更多的呼吸空间